2020年度我院自然地理教研室教学研讨会在长达半个月的精心准备下,于2020年12月5日-6日在昌江县昌化镇棋子湾召开。自然地理教研室成员均积极参加了本次教学研讨会。
会议开始之前,老师们实地考察了临高县居仁瀑布、儋州市莲花山文化公园和昌江区|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海岸。在居仁瀑布前,老师们就其地质构造、瀑布形成、彩虹出现的时间与条件、周围植被环境等进行了实地分析讨论;在莲花山文化公园,老师们对园区的硅化木园、乌木园、矿坑修复、孝文化园等几个点位进行了重点踏勘,就硅化木、乌木的特征、形成原因与条件进行分析讨论,就矿坑的生态修复工程对本学科实践指导的作用与启示进行了分析,就孝文化园的新、老二十四孝的规划设计与视觉效果等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棋子湾海岸带,老师们对其花岗岩地质地貌、海岸沙滩、海岸水文、海岸土壤、海岸植被的特征、成因、演化等进行了非常热烈地讨论与分析。
临高居仁瀑布实地考察与现场讨论分析
昌江棋子湾海岸实地考察与现场讨论分析
在会议前的实地考察后,老师的研讨情绪被调动起来,接着教研活动顺利进入了会场讨论模式。
赵从举副院长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专业认证。培养目标制定和达成,需要加强支撑,进行多方位研讨。今后要从产品需求(即人才需求)或产出导向来倒推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课程设置问题。要守住底线,紧跟现实(二)培养目标与定位问题。培养目标要明确,定位要准确。(三)如何体现专业特色。热带岛屿、热带海洋。(四)学生的毕业要求。要求学生做到“一践行三学会”,亦即践行教师职业认同感(师范生的认同感),学会教学(专业技能、知识)、学会育人(班级管理与教学)、学会发展(学生自身如何发展?如何反思等)。(五)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专业课+拓展课”,其比例我们都是按国家要求进行编制的,但这些课程是怎样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需要自我认知。(六)科研。建议学院的老师目前主要从红树林、桉树、土壤、沉积物与元素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学研讨会会议现场
邱彭华老师针对研讨会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教学培养目标达成度问题。我们的课程如何与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达成一致?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与专业认证中的39个指标对标。其次,是体现特色问题。师范专业的总体人才培养要求在全国都比较相似,都是面向中学教师的培养,其特色主要是地方特色或差异。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应该体现的地域特色一个是海岛与海洋,另一个是热带特性,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增加一些特色选修课程。第三,师范生基本功问题。建议强化三字一画、板书与板图、课堂教学技能等。第四,实践教育教学。这方面的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第五,学生与教学管理问题。一是如何兼顾考研与实习之间的平衡。二是课程考核的试卷,今年出题可能要重视一下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要突出课程试卷-课程大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三是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从刚刚结束的专业评估反馈会来看,毕业论文答辩的现场过程材料详实。另外,老师们也要重视明年毕业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评估中对毕业论文是进行抽查的。
刘玉燕老师认为在课程体系熟悉后,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适当将其纳入教学过程;学院的实践教学手册当前更有实践价值,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方面;最后在科研方面,建议各位老师要结合海南特色转方向,“热带、海岛”这是海南的特色。
唐少霞老师认为中学高中课改后,更加重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区域认知)问题,课程设计要支撑目标。鉴于当前博、硕士学位的中学老师已不少,而且这些老师有较强指导学生做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今后,把大学的地理实验和实践灌输到本科生教育当中去,在目标管理上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融合起来是可以的。中学与大学地理教学要互动起来,可以请中学地理老师参与本科生培养,高校与中学老师一起研讨也很重要,包括实验/实践、研学的融合等。
韩奇老师认为今年自然地理专业的综合实习与专业培养目标在执行中还是有些出入,今后要考虑综合实习如何做?如何从学校向社会过渡?
丁圆婷老师认为新来的老师可能更关心上课的课时数(192学时),学院有没有这么多课上?当前80多人的大班授课效果并不好,明年可不可以分成小班上,让更多的新老师在课时数上能有提高。
袁建平老师和陈海燕老师就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分析,建议老师们的投入热情要高,教师要多参与,做好现场指导。
会议结束之后,老师们在返程途中针对昌江县沿公路出现的农业大棚种植情况也停车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大家讨论了海南西部特殊的半湿润与半干旱条件下农业发展问题。
研讨会返程途中,实地考察了昌江区|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大棚种植情况
这次教学研讨会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指导下、自然地理教研室全体老师的支持与配合下,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